呼和浩特市政府文件 字体(    )  打印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呼和浩特市“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
规划纲要》的通知

呼政发〔2017〕28号    

各旗、县、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有关单位:

现将《呼和浩特市“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呼和浩特市“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规划纲要


在客观分析“十二五”时期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规划纲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是“十三五”期间呼和浩特市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 科学技术创新现状 

一、“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呼和浩特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紧紧围绕“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农业科技特派员专项、厅市产学研协同创新专项等科技专项计划,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创新团队,狠抓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牧业和社会科技事业,圆满完成了“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科技进步明显加快。

(一)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以来,呼和浩特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赛罕区获批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呼和浩特市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项,实现零的突破;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66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47项,约占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0%,比“十一五”增长16. 1%。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9058件,年均增长17%以上;专利授权量累计5884件,年均增长18%。其中发明专利1379件,占自治区总量(3051件)的45. 2%;每万人口拥有有效发明专利46件。全市新增各级各类创新载体、平台115个,比“十一五”增加100%。

(二)科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十二五”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进步促进条例》(2014年9月27日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令第3号)、《呼和浩特市专利费用资助及奖励办法》(呼政发〔2011〕38号)、《科学技术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呼政发〔2011〕51号)、《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若干意见的通知》(呼政发〔2011〕53号)、《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呼政发〔2011〕54号)、《呼和浩特市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单位认定管理办法》(呼科字〔2016〕4号)、《呼和浩特市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实施意见》(呼政办发〔2012〕101号)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科技政策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明显加快

“十二五”期间,我市围绕人才队伍、科技创新载体、各级各类研发机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使全市的科技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创新型人才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引进博士或副高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229名,组建科技创新团队43个。创新载体不断壮大: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各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拥有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自治区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个;拥有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和特色产业化基地7个,培育市级都市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和规模养殖科技示范园47个;获得国家备案众创空间7个、自治区众创空间16个、自治区众创空间试点培育单位8个。研发机构建设成效明显:全市建成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234个。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136个,企业技术中心27个,重点实验室9个,自治区新型研究院7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创新型企业逐年增多: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8家,占全自治区高企总数的37.1%,居全区首位;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拥有自治区知识产权工作试点企业15家、自治区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自治区级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示范企业5家、市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单位41家。创新服务体系趋于完善:内蒙古自治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科技服务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呼和浩特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即将建成,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综合服务中心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投入运行,金山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启动,全市旗县区均已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生产力促进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十二五”期间,我市培育形成了高铝粉煤灰—氧化铝并联产建材等副产品—电解铝及铝合金的产业链;基本构建了多晶硅上游产品—单晶硅(片)中间产品—硅太阳能电池终端产品的产业链,并实施了光伏发电示范;进一步完善了玉米—淀粉、液糖—生物原料药—生物制品梯级生产的产业链;建立了F-12高强有机纤维等新材料产业基地,一批高技术产业集聚区正在形成。目前,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云计算、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要力量。全市绿色食品加工、电力、光伏、现代化工四大产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1.8%。

(五)农业科技进步显著提升

五年来,全市建成了自治区最为完善的饲草料种植—动物饲养—绿色食品加工—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研发、生产、加工、输出产业链,奠定了自治区绿色食品加工输出基地地位;建成一批工厂化育苗科技示范中心和设施蔬菜高科技示范基地,引进名优果品、稀特蔬菜和花卉等新品种206个,培育都市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和规模养殖科技示范园47个,认定呼和浩特市社会化农村科技综合服务站16个,重点培育了10个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率达82%,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分别比“十一五”提升了2和5个百分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与“十一五”持平;由自治区高校与科研院所专家、先进地区引进乡土人才、技术人员和致富带头人等组成的500名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合办企业、协会、合作社152个,解决了设施农业生产问题,提高了农户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收入。

(六)社会科技进步明显提高 

“十二五”以来,社会领域科技进步明显加快。一是医疗卫生科技事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医疗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二是开展了中蒙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三是坚持生态环保与资源环境领域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关键技术攻关力度,重点实施和完成了“呼和浩特市循环经济环保科技示范产业园项目”、“呼和浩特医废处置集成技术示范应用”等一批重点科技项目,有效地推动了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四是建成了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自治区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各1个,创建创新型社区和创新型学校各6家;五是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现代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

(七)知识产权工作不断强化

通过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企业知识产权试点、贯标工作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托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五年来,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自治区知识产权工作试点企业、市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单位49家,拥有各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64家,为25家企业提供了知识产权托管服务,连续四年开展了呼和浩特市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

(八)科技合作与交流稳步推进

“十二五”期间,全市有100多家企业与65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长期院地合作机制。呼市科技局与广州市科创委缔结为友好单位,促成两地13家企事业单位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帮助两地20余家企业进行技术需求对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与自治区教育厅、科技厅签署了厅市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合作协议,三方协商起草了《厅市产学研协同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了厅市产学研协同创新专项经费,激励首府人才优势和智力资源在本地转化,争取自治区层面的创新资源为我所用。

(九)科技投入逐年增加 

“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科研经费1072144万元,是“十一五”科技投入(34974万元)的3.07倍,实施科技项目1010项,是“十一五”期间实施科技项目的1.47倍。争取上级科技经费56747.4万元,项目426项,分别是“十一五”的3.04和1.40倍;市本级投入科研经费50467万元,实施科研项目584项,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3.09和1.52倍。本级财政科技经费预算年均增长11.2%。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0.99%。

(十)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健全。驻呼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联系少,没有形成紧密有效的分工协作关系,难以产生协同效应。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投入尤其是企业自身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缺乏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缺乏行业内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凸显出高新技术产业缺乏人力资源的支撑。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技术转移、创业孵化体系还处于初创期。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

二、科学技术创新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我市十二届二次党代会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作为自治区首府,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优势,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推动我市的科技进步,为加快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供新动能。

(一)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抓住国家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是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途径。

(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

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中期,为“十三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如人才、技术、资源、环境等一些深层次问题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工业经济的战略转型势在必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核心环节,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瓶颈制约,在新的起点上赢得新的发展。

(三)加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要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加速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进程。因此,营造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创新创业基地可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增长,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第二部分 “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以建设创新型呼和浩特为主要目标,围绕促进主导产业技术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任务,以推进科技创新机构培育、科技创新载体升级、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应用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四项重点工程为抓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发展方式,打造发展新引擎,构建发展新支撑,建立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的发展新路子,建成国家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实现我市“五个中国第一”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二、基本原则

1. 围绕中心,务实创新。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前瞻性的思维确立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举措和重点任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全面统筹,管理创新。以顶层设计引领各类科技计划的衔接和合理布局,营造创新环境,规范创新行为,激发创新活力。

3. 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充分发挥资源的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作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4. 开放交流,合作创新。系统设计科技对外开放目标框架,集成利用全方位科技交流合作,提高创新活动的现代化水平。

三、总体目标

围绕培育打造“五个中国第一”、实现“创新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努力创建创新型呼和浩特。建成支撑呼和浩特市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和体制,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力显著增强,在自治区率先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十三五”期间科学技术创新目标:

1. 科技创新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R&D/GDP)达到2.5%。

2.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家,培育形成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过亿元的企业30家。

3. 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20亿元。

4. 科技进步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科技贡献率)达到58%,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率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100%,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 

5. 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8%以上,年均专利申请量达到33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35%;年均专利授权量达到1600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件;3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6. 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领军和创新创业人才100名,组建创新创业团队20个。

7. 创新体系。新增自治区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建成呼和浩特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新建各级各类研发机构60个,新建自治区众创空间试点基地和星创天地共30个,新增自治区新型研究院3个。 

8. 科技惠民。人均科普经费达到3元以上,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

第三部分 创新推动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一、“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方向、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

根据呼和浩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在《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自治区“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规划纲要》的大框架下,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思路和我市“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求,确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智能装备、绿色生产等)、在传统优势特色产业领域(乳业和冶金化工等)、在现代农业领域(现代化动物养殖加工、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标准化设施农业等)实施科技创新发展工程;在社会科技领域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智慧城市、云计算大数据服务等)实施协调和绿色发展工程;在京津环渤海和呼包鄂地区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工程;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实施开放共享发展工程。选择在“十三五”期间能够提升创新能力、取得技术突破和创新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领域确定34个优先主题,通过创新奖励扶持资金、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科技专项资金进行重点项目支持,开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大关键技术公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及社会公共技术研究,提升区域性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二、科技创新发展工程

(一)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工程

根据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部署,立足呼和浩特市实际,优化资源配置,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区域特色和优势相结合,围绕我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确定9个优先主题,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和共性技术,形成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比较完善、企业创新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成为呼包鄂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

1. 新能源: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风力发电、地热能源利用以及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确定1个优先主题,开展研究,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

优先主题01:新能源产业关键技术

——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研发与产业化示范;

——新型储能技术与多能互补技术研究与应用;

——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2. 新材料:加快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的科技攻关,尽快形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材料与绿色产业体系。重点发展电子(光电子)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强度纤维材料、绿色包装材料和其他高技术产业用新材料。结合资源禀赋、产业现状、研发实力等因素确定1个优先主题,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攻关,在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优先主题02:各类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3. 生物技术:重点开展以动植物为原料的生物发酵新技术及下游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开展新型动物疫苗、天然绿色新兽药、微生物发酵产品、益生菌产品、生物饲料添加剂、乳粉添加剂、生命干细胞产品、新型抗生素产品等生物制品研发;基于当地动植物资源,采用生物技术对动植物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研发生产食用、保健用、药用下游产品;高效利用低质煤炭提取有效生物成份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确定2个优先主题,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

优先主题03:新型动物疫苗研发与产业化

优先主题04:高端功能性发酵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4. 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领域确定2个优先主题,力争在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技术研发、计算机关键技术及产品、新一代液晶显示器模组工程化技术、通信与信息安全技术、芯片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及生物特征智能识别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借助信息技术助推“互联网+”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发展5G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解决高速无线接入问题。

优先主题05:云计算大数据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优先主题06:“互联网+”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示范、5G技术应用

5. 智能装备制造: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确定2个优先主题,力争在数控装备、环保装备、特种设备、智能装备等方面开展高精度、多功能、柔性化专用机床或成套设备及生产线研发,开展工业环保装备,安全、低能耗、高技术的特种设备,以及大型智能工程机械、高效农业机械、自动化环保冶金机械的开发,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

优先主题07:通用、专用数控设备、成套设备或生产线开发

优先主题08:新型智能装备、特高压输电及配套设备开发与产业化

6. 工业循环经济:围绕呼和浩特市各产业间的生态链,构建区域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布局,在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关键技术开发、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关键技术开发、节能关键技术开发、工业废气、废水的回收和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工业余热利用技术开发,特别是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应用等方面确定1个优先主题,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攻关,取得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

优先主题09:工业低碳节能环保新技术及循环利用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示范

(二)传统优势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工程

围绕乳品、冶金化工等领域确定3个优先主题,通过传统工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到2020年,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基本完成技术改造任务,乳品生产实现智能化,企业技术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新上重点项目全部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技术。

1. 乳制品加工业:围绕乳制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高附加值及功能性乳制品开发、乳品生产全产业链新技术的集成应用、乳品安全检测技术开发、乳品生产产业链风险预警和质量控制技术研发等方向确定1个优先主题,力争在技术装备、标准化、质量控制和规范管理4个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优先主题10:乳品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及高端乳品新产品开发

2. 冶金化工产业:围绕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铝合金、镁合金及其下游产品研发与产业化,轻质醚化汽油产业化、石油中提取芳烃和烯烃等重要化工原料等方向确定2个优先主题,力争在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

优先主题11:高性能金属及其合金材料冶炼及其下游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优先主题12:炼油及化工产业生产中多品种化工原料提取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工程

在现代农业领域,围绕动植物品种培育、绿色种养殖高新技术集成示范、绿色农畜产品加工、饲草料种植与加工、新型生物饲料开发、绿色肥料和农药开发、农业机械轻简化技术研究、节水灌溉和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向确定8个优先主题,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攻关与产业化。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打造“星创天地”,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示范村,建设完善科技示范数字村试点。

1. 农林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在种植业、养殖业、动植物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农牧业常规技术的集成提升、农牧业生物技术的开发应用,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保障农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开展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专项研究,创新现代化耕地与退化耕地修复技术模式,开展林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退化林分修复技术和盐渍化土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优先主题13:种植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优先主题14:养殖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优先主题15:动植物关键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

——动植物繁育生物技术研究与示范;

——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动物疫苗、诊断试剂等产品研究与产业化。

优先主题16:土壤质量提升关键技术与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优先主题17:动植物重大疫病、疾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监控

优先主题18:设施农业先进装备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优先主题19:互联网+现代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2. 农村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完善现有农村科技专业服务平台、创新载体等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功能,发展适合不同地区及市场需求的服务模式,培育“星创天地”,建设新型农业创新创业一站式开放性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农业创新创业便利化和信息化。

优先主题20: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三、社会科技事业协调和绿色发展工程

围绕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医疗卫生与人口健康、城镇发展与公共安全、现代服务业四大领域确定8个优先主题,实施协调和绿色发展工程,开展相关领域内重点行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发挥科技进步在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和绿色发展。

1. 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围绕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自然资源有效利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恢复自然生态植被等领域确定2个优先主题开展技术攻关,取得技术突破。

优先主题21: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关键技术攻关

优先主题22: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创新

2. 医药卫生与人口健康:围绕中蒙药材资源保护、利用和新药研发,地方病与代谢性疾病防控技术研究,健康大产业与医疗信息化建设方面确定3个优先主题开展研究,取得成效。

优先主题23:原生态民族特色中蒙药资源保护利用与新药研发

优先主题24:大健康产业与数字化医疗技术研究与开发

3. 城镇化发展与公共安全。

优先主题25:城市发展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智慧城市与数字社会技术研究与应用;

——海绵城市建设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绿色建筑技术研究与应用。

优先主题26:自然灾害预防和公共安全应急处置技术创新

4. 现代服务业。

优先主题27:科技服务业平台建设

——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平台建设。

优先主题28: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

——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相关服务业技术创新。

四、科技合作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放共享发展工程

通过实施科技合作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开放共享发展工程,进一步强化科技合作,统筹推进高效协同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对外开放与共享发展,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呼和浩特市的影响力。

(一)科技合作与交流

紧紧围绕增强呼和浩特市综合竞争力,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根据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出发,突出产业特色,围绕绿色食品加工生产、现代农牧业、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资源综合利用及环境保护、高端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

1. 进一步加强科技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针对制约呼和浩特市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市属企事业单位整合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产业化,提升呼和浩特市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 推进产学研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市属企事业单位及高开区、经开区、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试点基地等园区基地开展产学硏合作,共同推进呼和浩特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3. 产学研共建产业技术研发机构

推进呼和浩特市产业技术研发机构与创新平台优化升级,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呼和浩特市企事业单位在高开区、经开区、科技园、孵化器等园区基地共建、联建、协建各级各类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研究实习基地、院士工作站、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等,支持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

4. 加强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

支持区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到呼和浩特市相关企业挂职,开展专家企业行、科技成果推介与技术咨询服务、专题培训等活动,指导企业制定科技创新发展、技术转移转化和人才培养的计划,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支持企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加快现有科技人才的知识更新与储备,通过实施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培养和集聚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美丽首府、活力首府、和谐首府,把我市建设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首府城市的战略部署和任务,在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方面确定6个优先主题,到2020年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人才汇聚、创新机构健全、创新效率高、创新效益好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1. 推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加大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建设力度,加快现有开发区和园区产业布局调整和技术升级,使我市的开发区和园区成为创新资源聚集,创新效率高、效益好、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科技创新基地。力争建成自治区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孵化器)5个,建成呼和浩特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加大呼和浩特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内蒙古和林格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力度,并通过国家验收;建成自治区众创空间试点基地和星创天地共30个,建成一批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

优先主题29:建设科技创新载体

——呼和浩特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双创基地建设;

——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园区基地建设。

2. 强化研发机构建设

大力支持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相关重点学科和实验室联合组建各级、各类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打造协同创新团队,推进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着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与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乳品加工、冶金化工、现代农业等传统优势产业,新建各级、各类研发机构60个,其中国家级2个、自治区级28个、市级30个。

优先主题30: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机构

3. 推进创新人才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广泛的国内外科技合作,建立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力争使呼和浩特市成为区域性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中心和创业中心。鼓励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积极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100名高层次科技领军和创新创业人才,围绕主导产业组建20个科技创新创业团队。

瞄准已经形成的优势支柱产业、具备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支撑,通过培养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加强与国内外创新要素联合,构建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汇集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形成创新优势。

优先主题31:引进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优先主题32: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 培育创新主体 

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继续支持企业创办新型研究院,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共建产业技术创业联盟,推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协同发展,形成“人才+项目+产品”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创新主体。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家。

优先主题33: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专利)产业化

5. 推进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载体,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技术转移、专利技术展示交易、科技中介服务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智能装备制造、信息技术(云计算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综合性科技服务。强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组建农业科技特派员团队,形成覆盖全市现代农业生产、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优先主题34:呼和浩特市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五、科技重大专项

为确保“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在纲要确定的发展领域和34个优先主题中,以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产业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为突破口,进一步突出重点,确定17个重大专项和42个研究课题开展重点攻关,力争取得突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以科技发展的局部跃升,带动产业的跨越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重大专项01:创新体系建设

课题-01:领军人才引进与团队培育工程

课题-02: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

课题-03:众创空间试点基地建设

课题-04: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课题-05:研发平台与创新基地建设

重大专项02: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

课题-06:高效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研发与产业化

课题-07:新型储能技术与多能互补技术研究与应用

课题-08: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重大专项03: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

课题-09:新材料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重大专项04:生物技术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课题-10:高端功能性发酵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

课题-11:新型动物疫苗研究与产业化

重大专项05:电子信息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

课题-12:自主知识产权芯片制造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课题-13:云计算、大数据与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示范

课题-14:“互联网+”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示范

重大专项06: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创新

课题-15:通用、专用数控设备及成套设备或生产线开发

课题-16:新型智能装备、特高压输电及配套设备开发

重大专项07: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关键技术攻关

课题-17:工业低碳节能环保新技术及循环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示范

重大专项08:乳品加工、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课题-18:乳品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研究及高端乳品新产品开发

重大专项09:冶金化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课题-19:炼油生产中提取重要化工原料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课题-20:高性能金属及其合金材料冶炼与下游产品开发

重大专项10:农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创新

课题-21:高效种植业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22:高效养殖业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23:动植物、微生物关键生物技术研究

课题-24: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监控技术研究

课题-25:土壤质量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26:设施农业装备关键技术研究

课题-27:“互联网+”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研究

重大专项11:农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课题-28: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重大专项12: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课题-29: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重大专项13: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课题-30: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重大专项14:生态环境改善与治理 

课题-31:生态修复与治理关键技术攻关

课题-32:水土流失区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课题-33:城市恶臭水体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课题-34:实施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创新工程

重大专项15:医药卫生与人口健康重大技术攻关

课题-35:民族特色中蒙药材原生态种植基地建设与新药研发

课题-36:地方病、代谢性疾病诊疗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课题-37:大健康产业数字化医疗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大专项16:城镇化发展与公共安全技术创新 

课题-38: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课题-39: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创新

课题-40: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重大科技专项17:云计算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

课题-41: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课题-42: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服务业技术攻关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建立组织领导和协调机制

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呼和浩特市“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规划纲要实施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相关部门分管领导组成,全面负责“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规划纲要的实施。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由科技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制定呼和浩特市“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规划纲要实施工作方案、任务分解、部门协调,责权分工,监督考核以及日常工作等。

二、完善科技政策保障机制

为确保完成“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规划纲要目标,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深入贯彻国家、自治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政策,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构建完善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体系,加大各项政策的贯彻力度,确保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顺利实施。 

三、建立科学的投融资保障机制

“十三五”期间,政府科技投入的增长水平要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水平。科技事业费、科技奖励经费、专利资助与奖励经费等列入财政预算,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 加大科技计划与创业投资的衔接,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股权融资试点。积极发挥创新奖励扶持资金和创新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改善风险投资环境,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培育多元风险投资主体,逐步壮大风险资本实力,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机制。

四、优化科技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

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创新合作形式,提升合作层次,扩大合作领域,凝聚科技创新资源,推进呼包鄂协同创新,切实抓好科技合作实效。深化厅市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和管理机制,构建集项目、研发组织和机构、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等为一体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建成一批科技对外开放基地,提高科技活动的国际化程度,积极探索科技对外开放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互利互惠、相互促进的科技合作创新机制。 

五、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力度

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成员单位间的沟通联系和统筹协调,提高运行效能,保证知识产权工作的有效开展并取得实效。加强知识产权政策与产业、区域、科技、贸易、文化政策的有效衔接,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完善我市专利资助及奖励政策,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为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环境保驾护航。

六、建立监督、考核、责任机制

根据纲要确立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编制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年度目标、具体任务、工作进度和责任主体,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建立跟踪评价制度,加大对规划纲要各项任务的考核力度,由有关职能部门开展年度考核工作,考核结束后将考评结果报市考核办备案,考评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适时评估各项创新工作实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