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

目光更深层更宏观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7.0版公布

来源:中国营商环境  发布日期:2024-02-19 14:13 
字体:[  |  |  ]
分享到:
打印本页 保存


2月18日,龙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市坚持对标改革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正式亮相,这也是上海连续七年在岁末年初吹响优化营商环境的号角。

2018年,上海早早打响发令枪,部署新一年营商环境优化工作。之后六年,951项任务举措让上海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愈加肥沃。如今的7.0版本包含了五大行动150项任务举措,既有延续又有创新。

聚焦企业关切,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始终是上海一以贯之的奋斗目标。

延续

来到第七个年头,上海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决心和毅力毋庸置疑。多年间,上海营商环境发展不断积聚势能,已将自身打造成了一个优秀的城市样本。

2020年,中国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的排名由2018年的78位提升至31位,其中上海以权重55%发挥重要作用。这份报告同时显示,上海在开办企业、获得信贷等6个一级指标中的7个二级指标得分最高,排名或并列排名全球首位。

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从1.0版本到7.0版本,完善企业服务、简化相关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立劳动就业保障、便捷获取金融服务、规范监管执法等等几乎一直是方案中常态化的关键词。在与经营主体日常经营息息相关的方面,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服务的理念贯穿始终,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拓展赋能。

2023年,6.0版本方案的208项举措全面完成。就业方面,全市221个街镇建成就业服务站点227个;减税降费方面,2023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1100亿元;政务服务方面,市区两级累计296项政策服务实现“免申即享”,惠及企业群众超1422万家(人)次。

突出的完成度,也是延续性的必要前提。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市长龚正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新一轮改革举措重点在“两降一减”上持续发力。

一是降门槛。深入清理妨碍要素市场配置的隐性门槛和壁垒,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得、权益保障等方面,推出更多创新举措,促进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

二是降成本。突出土地、融资、物流、用工等各方面政策集成发力,进一步帮助企业减负增效,尤其是落实好国家出台的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让企业轻装上阵。

三是减跑动。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便利性,完善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加强政企沟通,强化服务和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力提升企业感受度和获得感。

政策的延续性还在于让已有的政策找得到、读得懂、用得顺。过去有些文件,政府发布了、新闻刊登了、官方解读了,也就结束了。这些政策服务的对象——企业有需求时,却不知去哪里找,找到或许也读不懂,即使读懂了,使用时又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而被迫放弃。针对这些问题,7.0版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在“企业服务提升行动”中提出“鼓励运用企业视角和市场话语体系开展政策解读”“切实提升高频政策申报便利”“赋能园区成为服务企业的贴心‘店小二’”等内容。上海市发改委营商环境建设处副处长孔媛说:“直接服务企业的大多是园区(楼宇)一线工作人员,所以这次我们专门在优化营商环境7.0版中写入要给园区赋能,把这个层级做强,其实就是要上下贯通、联动起来,一起去服务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创新

每年的方案更新,都会伴随新出炉的举措,也在上海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众多“首个”“首创”“唯一”“第一”。方案的具体内容常有创新,而“创新”本身也是一种延续。

2023年,上海打造全国首个“全环节”“全类型”“全天候”企业登记服务平台“上海企业登记在线”,通过该平台以全程网办方式办结设立、变更或注销登记业务已超36万件。此外,上海还出台了全国首部关于促进标准化创新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全国首部CCC免办管理措施;在全国率先实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综窗全域入驻地市级行政服务中心;首创性改革探索“中小微企业破产保护机制”……

这些上海先迈出去的步子,也正在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助力更大范围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也是在过去这一年,全球制药巨头莫德纳落户上海莘庄工业区,成为截至目前全国生物医药领域投资额最大的标杆性外资项目,从7月签约到10月开工,仅用时3个多月。刷新纪录的“莫德纳速度”,更是上海一流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

创新举措带来成效的同时,营商环境的评估方式也面临新的变化。2023年5月,世界银行发布新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方法论手册,明确上海成为代表中国参与世行评估的唯一样本城市,今年将开启评估。

新的评估体系也意味着新的努力方向、新的要求、新的难度。而作为唯一的样本城市,同样也意味着新的压力。

为对标新的评价体系开展迎评工作,上海在法治层面已先行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去年启动了《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出后的第二次修正,并于2023年11月22日表决通过,对标新指标深化改革,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服务、纠纷化解相关制度安排、司法审判机制和办理企业破产等方面均做出修改完善。

此次优化营商环境7.0版本的推出,旨在对标国际最佳实践,全面增强营商环境的国际竞争力,主动衔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塑造一流营商环境,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以修正后的《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抓手,7.0版本的方案将不断提升营商环境的法治能力,着力营造稳定、透明、规范的营商环境,更好地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服务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说了算。

今年的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专门强调了新一轮营商环境优化要“全方位提升企业感受度”。7.0版本的方案也以提升企业感受度为核心,持续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全方位优化社区服务,从注重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向主动赋能产业全链条发展升级,着力解决市场稳定、公平竞争等问题。

一个非常直观的变化是条目少了——从6.0版的208项减少到7.0版的150项。条目减少的背后是全新的“用户意识”,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文件重在“对外”,也就是面向社会和经营主体,立足于社会看得懂、企业有感受,因而只纳入社会和企业各界关心的任务事项,政府部门内部的工作则不纳入。内部工作不公开不等于不做。在优化营商环境7.0版对外发布的同时,政府内部还印发了两个附件:一是各部门的责任分工表,二是各区营商环境经验做法复制推广清单。这些内部工作因与企业和社会关联较弱而没有纳入7.0版公开文件。

2021年世界银行终止了运行近20年的全球营商环境评估项目Doing Business,并于2023年启动了新项目Business Ready(B-READY),新的评估标准更新了诸多内容。例如监管,从过去强调更少监管过渡到有效监管。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会长王思政说:“有效监管特别强调法律落地。光有政策没用,还要落到细处。而我们当前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政策缺少细则,没有办法真正实施。”有效监管既是世界银行新标准的要求,也是企业普遍的诉求。

“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下一步,政府需要在企业合规经营方面给予更多指导,让企业知道怎么做才是合规的,政府监管、检查的重点是什么。这是一种提升企业获得感的增值服务。”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改革创新研究所所长王果说。

春江水暖鸭先知,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经营主体自然会“用脚投票”。2023年,上海全年新设经营主体53.55万户,同比增长29.1%。截至2023年12月底,全市共有经营主体341.76万户,其中企业289.17万户,每千人拥有企业116.8户,在全国省级行政区划中位居第一。

靠前一步主动服务,政府部门切实做好“店小二”。2023年,相关部门依托企业服务云平台,梳理入库3大类政策信息累计51753条,主动向12多万家企业推送惠企政策信息115万余次,并通过建立重点企业服务包制度,累计发放“服务包”3.3万件,受理企业诉求办结率91.9%。

在重点区域,各类创新举措涌现,持续做好科技服务、创新服务。在浦东新区,行业综合许可证“免申即办”全国首创,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扩大至22个行业。临港新片区则持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证照联办”事项覆盖全部准入准营事项的新设环节。

7.0版方案进一步体现了整体性和全面性,涵盖市场环境、政府公共服务、监管执法、法制保障等各方面的优化提升要求。其面向社会和经营主体,立足于社会看得懂、企业有感受,重点纳入企业和社会各界关心的任务事项,同时,体现了工作举措的实效性。五大行动的内容均围绕企业发展需求,注重推动解决诉求处理的难点重点问题,小切口、具体化。

“营商环境要接地气。”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国忠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希望企业、商协会、专家智库、媒体、专业服务机构等都能参与进来,对营商环境进行调研、跟踪、评价、推动。

优化营商环境久久为功,从1.0版本到7.0版本,成果已不断显现。龙年全新开局,面对新的评估体系、新的期待,又掀过一页的7.0版方案也将为上海赋予更多期待和可能。